尚书

《尚书》又叫作《书经》,为“五经”之一,相传为孔子所删定。《尚书》五十六篇,可以说篇篇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。其文体有典、谟、训、诰、誓、命六种,每一种的含义都不一样。《尚书》的内容,虽然大多是君臣之间的言论、对话以及训诰和誓命等。但其中的内容,饱含中国传统的修齐治平的智慧。不仅为君为臣需要熟读《尚书》,一般人读这部书,也能学到很多修身、齐家的道理。

益稷

益即指伯益,又名大费,又称“伯翳”、“柏翳”、“伯繄”。中国古史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。传说为嬴秦祖先,尧帝时的臣子,舜帝时任山泽之官。相传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,帮助大禹治水有功,大禹将要把帝位禅让给他,他却避居箕山之北。
稷,即后稷,姬姓。为周族始祖,黄帝玄孙,帝喾嫡长子,其母姜嫄履巨人足印怀孕而生。相传母亲生下之后,抛弃不养,因此又叫弃。后稷出生于稷山,好耕农,相地之宜,善种谷物稼穑,民皆效法,故而被称为稷神或农神。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,被尧举为“农师”,被舜封为后稷,又帮助禹教民稼穑,封地古邰城。
古文《尚书》孔传曰:“禹称其人,因以名篇。”孔颖达载:“禹言暨益、暨稷,是禹称其二人。二人佐禹有功,因以此二人名篇。既美大禹,亦所以彰此二人之功也。”
《益稷》主要记载了舜帝和大禹的对话。在对话之中,大禹述说了自己率领百姓治水的功业,发表了治国安邦的主张。同时,又讨论君臣之道。大禹还向舜帝汇报了益、稷二人的功绩。
今文《尚书》将《益稷》和《皐陶谟》合并为一篇,今依梅赜古文《尚书》分作两篇。
  • 1页8条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